“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2019)”在敦煌开班

2019-11-18 18:52:18


15.gif


16.jpg

11月11日,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文博界以及各个行业的敦煌艺术爱好者共120余位齐聚敦煌,共同迎来“从波斯波利斯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2019)”的开班仪式。这是由敦煌研究院发起,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佛学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承办,继“从巴米扬到敦煌”、“阿旃陀与敦煌”之后,第三次举办以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播为主旨的专业研究班。从招募发布之初,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

本次研究班特别邀请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伊朗国家博物馆、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五位国际知名学者和敦煌研究院的三位专家担任导师,旨在进一步带领学员们深入探究丝绸之路文化历史源流,加深对波斯波利斯和敦煌等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的了解,重点将学习目光聚焦古波斯艺术与敦煌艺术的交流融汇。研究班为期七天,除了专题授课、交流与讨论外,也为学员们安排了石窟考察、敦煌学信息中心参观等环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也希望本次研究班能成为一个立足敦煌、放眼丝路的交流研习平台,吸引更多有志于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研究的年轻人才。


17.jpg


开班仪式由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主任张元林研究员主持,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研究员致开幕词,并进行首场主题授课。


赵声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敦煌研究院建院75年来,几代敦煌人立足敦煌石窟,在敦煌文献研究、石窟艺术研究、石窟保护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敦煌石窟研究放在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中进行再认识,不断思考敦煌文化和丝路沿线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我们积极鼓励院内学者走出敦煌,放眼丝路,先后组织专家、学者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伊朗等国进行考察和交流,以加深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加强敦煌与丝绸之路的比较研究,同时也欢迎关心热爱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的朋友们来到敦煌,一起探究古代丝路文明。


18.jpg

开班仪式后,赵声良院长作了题为《敦煌艺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专题授课,从“丝绸之路的开通”、“粟特文化的问题”、“西亚和萨珊波斯的影响”、“联珠纹等独特纹样”、“藻井的问题”、“从忍冬纹到卷草纹”、“西方的天使与佛教的天人”和“佛像的袈裟”等诸个方面,向学员们介绍敦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对敦煌石窟中外来因素的比对研究。赵院长两个小时的授课,大量的图片资料,多视角的图像比对,追根溯源,精彩纷呈,带领学员们一起探索发现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艺术中的“和而不同”。


19.jpg


文:侯莉莎/王海彬、王佳


赵声良院长专题授课

《敦煌艺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之精彩分享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给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带来了契机。佛教艺术从印度经中亚而传入中国,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发展成为佛教艺术的中心。从敦煌石窟可以看出建筑、雕塑、壁画均显示出印度和中亚的风格特点,有的风格还可追溯到波斯和古希腊罗马。

20.jpg

关于粟特文化

粟特人最初居住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西方的 Sogdiana 一词,音译作“索格底亚拉”。其主要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还有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粟特包括一些小国家,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大,另外还有曹国、米国、 安国、何国、史国等。中国史书称为“昭武九姓”的,实际上不止九个,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约在公元 3-8 世纪,粟特人沿丝绸之路东迁,有许多人就居住在中国不再返回。粟特人擅长经商,常以商队形式迁徙。商队首领称为“萨保”,萨保后来也成为很多地区聚居的粟特部落的首领。粟特人信奉祆教,在居住地建立祆教寺庙进行祭祀活动,也成为粟特人文化的一个特征。敦煌文献《沙州伊州地志》、《沙州图经》等都记载了粟特人到鄯善一带居住和建立祆教寺庙的历史,从中国北方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粟特文化在中国流行的情况,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中也可看到粟特女神等形象。

21.jpg


关于萨珊波斯的影响
萨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公元224-651 年)。萨珊王朝取代了被视为西亚及欧洲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及后继的拜占庭帝国共存了超过 400 年。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的领土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 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萨珊王朝统治时期见证了古波斯文化发展至巅峰状态,影响力遍及各地,对欧洲及亚洲中世纪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敦煌壁画及各地壁画中的狩猎图,可以看出来自萨珊波斯的影响;此外,在菩萨的头冠、大量的联珠纹图案中也可看出典型的萨珊波斯艺术样式。

23.jpg

关于藻井
敦煌早期石窟中的藻井样式,与新疆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等地的窟顶藻井一样,是来自西亚和中亚的建筑样式。
24.jpg


从忍冬纹到卷草纹
在敦煌早期壁画以及云冈石窟等地十分流行的忍冬纹,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从亚述的植物纹到古希腊罗马的植物纹样,在中亚地区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纹样传播的路径。


25.jpg

西方的天使与佛教的天人
在佛教艺术中经常要表现的天人形象,在犍陀罗雕刻中则刻画成了与古希腊小天使完全一致的形象。在新疆地区也可找到类似的表现,反映了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时,往往包含着印度文化与希腊文化的混合成份。


26.jpg

敦煌艺术中的外来因素,表明了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从而推动本土艺术的发展。隋唐以后,敦煌壁画则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从今天看,敦煌的魅力更多体现了丝绸之路文明的多元性、世界性,超越时空、地域,经久不衰。


27.jpg


来源: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