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

2021-12-22 10:45:07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讲话精神,增强“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把文化强国建设与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深度结合,以“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网络为平台,广泛持续开展中日韩城市间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亚洲和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开创我国与东亚地区人文社会交流的新渠道和新格局。

“东亚文化之都”是什么

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


2012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一致同意落实《上海行动计划》,适时启动“东亚文化之都”活动。为落实三国领导人会议精神,2013年在韩国举办的第五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首次选出中国泉州、韩国光州、日本横滨作为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至今中日韩已经有25座东亚文化之都城市。

中国是世界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亚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承载地。“东亚文化之都”是文化和旅游部落实三国领导人会议共识的重要成果,它秉承“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和“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由中日韩联合实施的中长期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播好中华形象,并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原则,通过文化、艺术、旅游及人员的相互交流,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维护亚洲地区和平发展,促进亚洲命 运共同体的形成。

“东亚文化之都”是配合中央对周边外交工作大局,立足长远,重点打造的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品牌,是我国对外增进外交互信、政治互信、国际互信以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城市网络平台。

“东亚文化之都”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城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缔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东亚文化之都”为了什么

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


对城市而言:以文化强国建设为指引,开展以“城市文化体系、城市文化保护体系、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体系”等为支撑的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以文化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和品牌塑造,为城市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走出去的舞台。

对国家而言:“东亚文化之都”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支点城市,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文化复兴。“东亚文化之都”长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可以持续“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以城市形象促进国家形象的传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际形象。

对亚洲而言:“东亚文化之都”旨在提高东亚地区文化的包容性,扩大东亚地区的共同文化,提高“亚洲意识”,促进“文化交融”和“彼此欣赏”,推动“共同亚洲”的形成。“东亚文化之都”也创造了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丰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以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亚洲地区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东亚文化之都”干什么

东亚文化之都——从城市形象到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实践


推动亚洲世代友好与和平发展:秉承“亚洲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宗旨和“共生·创新·和谐”的理念,不断扩大“东亚文化之都”的朋友圈,不断增强东亚地区文化同质感、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推动亚洲地区亲诚惠容、世代友好和和平发展。

推动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发挥“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力量,推动以文化为引领的城市有机更新与高质量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先进的城市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文明进步和经济繁荣,并对接和聚焦文化强国国家战略,以文化强市为目标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提升国家形象:“东亚文化之都”秉承中华文化传统,继承中华文化血脉和基因,代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城市传播向国家形象传播升级,代表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与互鉴,向亚洲和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塑造“真实、立体、全面”和“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东亚文化之都”怎么干

(一)国家主导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建立科学的评选标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东亚文化之都”城市联盟。统筹实施各项工作,并提供组织、资金等多重保障。

优化评审流程和推动常态化管理:不断完善《东亚文化之都申报、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东亚文化之都申报条件和验收评分导则》等文件,优化评审流程,推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成立多学科跨领域的“东亚文化之都”专家委员会,编制《东亚文化之都研究报告》《世界各国文化之都建设研究报告》《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竞争力报告》《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体系建设研究报告》,构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出台配套政策:实施“六个优先”政策,优先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传播品牌建设工程;优先参与国家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海外旅游推广重点项目;优先参与《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亚洲文化交流行动计划》相关项目实施;优先参与亚洲地区文化旅游年重点项目实施;优先参与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等的国际交流活动;优先参与亚洲区域国际品牌创建活动。

巩固提升“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品牌:当选城市编制《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外宣品的制作和对外交流活动。以“活动年”为契机,发挥好城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城市形象馆等文化主体的中坚作用,构建城市长效对外推广机制。

用“国家品牌”的理念推动“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已成为我国最靓丽的国际文化城市品牌,当选城市应树立国家品牌理念,以文化强国建设为导向,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整合全域资源,善用市场化的力量,不断创新与丰富“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旅游与商贸、城市风貌与生活、服务国家对外战略。

搭建“文化之都”全球城市网络平台:积极推动“东亚文化之都”与“欧洲文化之都”“美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等的对话与交流,建立双边与多边文都城市交流机制。在已有“10+3”文化城市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覆盖全球的“文化之都”城市网络平台。

(二)城市实践

“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的职责与任务:

策划并持续举办好“东亚文化之都”对外交往与传播的系列文化展示与交流活动;建立与“欧洲文化之都”“美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持续扩大并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应通过科学规划与策划,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利用、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扩大国际服务贸易,形成城市增长新动力。

“东亚文化之都”应通过城市文化体系建设、城市文化与旅游空间建设、城市形象塑造,充实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转型升级。

(三)群众广泛参与

“东亚文化之都”创建范围大,平均每年直接带动中日韩之间数千万人次的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受到国家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和国际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报道,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形象和国家形象。“东亚文化之都”的市民知晓度、网络关注度、社会知名度、社会美誉度等不断攀升,截至2021网络平台相关信息达1041万余条,成为网络热词,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东亚文化之都”干得怎么样

“东亚文化之都”缔造了一张张国际城市新名片,开拓了一个“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亚洲文明对话的新渠道,营造了一个“国之交、民相亲、心相通、情相融”的人文交流新平台,得到了中日韩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赏,受到了三国城市的欢迎和认可,更收获了三国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

“东亚文化之都”国际交流促进效果显著,成为“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形象的国际平台:《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强调“东亚文化之都”项目深化了三国相互了解,增强了文化情感和幸福度,已成为三国乃至亚洲面向全球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青少年交流方面,“东亚文化之都”有众多青少年交流项目,让东亚的文化传承有人和交流可持续。在旅游交流方面,以长沙为例,2019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3万人次,其中接待日韩游客18.187万人次,同比增长55.5%。在国际交往方面,“东亚文化之都”通过与欧盟文化之都对话大会、东亚文化之都峰会等,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成为新时代城市增长新动力:“东亚文化之都”文化空间和旅游空间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绍兴和温州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空间合计超过60%,且呈集聚化发展。文化和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科技化和智慧化的水平提高,防疫设施配套齐全。规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发达,比如,温州713家、济南432家等。城市文化和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高,2019年,最高的敦煌达到了60%,其他城市均超过了10%。

“东亚文化之都”促进了城市文化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的内涵与品质:“东亚文化之都”促成一批重点城市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建设,促进城市文化空间和旅游空间的有机生长;推动了老旧文化场馆的升级改造和有机更新,复兴传统文化空间;推动城市文化设施的现代化、科技化和智慧化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比如,绍兴2021年全市优选推进195个文化和旅游项目,总投资1593.37亿元。

“东亚文化之都”推动了城市品牌化发展,塑造了一张张中华文化国际名片:“东亚文化之都”推动了城市品牌的创新与发展。也丰富了国家形象内涵,增添了我国国际交流中的中华元素和中华符号,让我国国家形象的个性特征越来越鲜明,同时塑造了中华文化话语体系,使得我国国际交流中的国家象征越来越显著。宁波市提出了“东亚文化之都、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影视之城和创意之城”一都四城品牌概念;哈尔滨则重点打造“冰雪之约、夏都之旅、音乐之城”等城市品牌形象;西安市深化“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时尚之都、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会展名城、赛事名城、文创名城”两都六城建设,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塑造西安国际化新形象。

东亚文化之都“以文促旅”效果明显,放大了国际交流效果:年均增长达两位数的有:泉州从2014年起旅游总收入和游客的数量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旅游总收入1313亿元,旅游总人次7801万人次;宁波旅游总人次以2016年的9368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4.33%,旅游总收入从1446亿元增长到2331亿元,年均增长17.25%;西安旅游总人次从2018年的24739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30110人次,年均增长21.71%,旅游总收入从2018年的2555亿元增长到3146亿元,年均增长23.13%。

“东亚文化之都”成为疫情时期联结三国人民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在疫情中守望相助:无论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文化作为最柔韧最具穿透力的力量在“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的交往中尽情展现,将三国人民紧紧连接在一起。

“东亚文化之都”未来会怎么样

“东亚文化之都”将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城市更新,增强城市文化自信,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与助推器。也将会更好的推动2035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更好地融入国内发展大局,并为国内工作的国际拓展和国家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更宽更广的平台,全方位服务我国第二个百年建设。

“东亚文化之都”的国家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未来除了巩固“活动年”成果之外,将更加重视发挥“东亚文化之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力作用,打造融通东亚地区的新概念、新范式、新表达,形成东亚地区共同的话语方式。“东亚文化之都”将向外交品牌、经贸品牌、旅游品牌等关联品牌延伸,并与“欧盟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等进行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东亚文化之都”成为东亚文化的重要载体:“东亚文化之都”既承载着东亚文化资源,具有东亚特色、东亚气质和东亚精神,也是未来东亚文化生产、沉淀、传播和发展的承载地,将成为东亚文化的“国际代言人和文化使者”,向世界传递东亚文化,表达东亚声音,传播东亚形象,并综合带动经济、教育、科技、体育等各方面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格局,形成东亚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亚洲命运共同体重要推动力。

“东亚文化之都”成为最大的世界文明对话和国家形象传播网络平台:“东亚文化之都”之间交流会突破届别、突破城市、突破国家和地区,将构建统一的交流平台与机制。“东亚文化之都”也会进一步拓展与欧洲文化之都、东盟文化城市等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将逐步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城市交流网,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