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天世界”丨宋淑霞

2023-11-22 16:56:56

宋淑霞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党支部书记、副部长


我是从事历史文化工作的,今天更多的是想要带大家回溯过去、回溯历史,带大家去看一看敦煌壁画中的“天世界”。这场分享,大家可以把它当做成一场现代科技和古代文明的千年对话。

俗话说得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从两千年前的屈原在《天问》中发起的“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再到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唱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再到元代大诗人所吟诵的“羲和驭日骑苍龙”,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于宇宙的向往和渴望。在敦煌石窟当中也保留大量的天神、飞天,他们的形象美轮美奂。


1700643599896530.png

先简单跟大家讲一讲敦煌文化的历史背景、珍贵价值。

敦煌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大概四千年前的上古时期,那个时候在敦煌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主要是一些少数民族,有羌、戎、乌孙、月氏,还有匈奴。

1700643639237533.png

敦煌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汉代。在汉朝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实际上是带着政治任务去的,就是为了联合当时被匈奴赶走的乌孙和大月氏一同夹击匈奴。两次出使西域非常悲壮,但很遗憾其政治目的都没有达成,但却意外地凿通了东西方交往这条道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东起我国古都长安和洛阳,一路向西,跨过黄河,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又从敦煌分三路,经过我国西域的广大地区和中亚、西亚,一路向西到达地中海各国。

1700643674748811.png

在汉代确立了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之后,千余年来丝绸之路的路线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朝代的更迭,还有地理环境,比如沙漠、绿洲等变化,总有一些旧的道路被废弃,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辟。但是千余年间,不管这条道路怎么变化,有一个地方是永远不变的吐纳口,就是敦煌。敦煌不管是东来西往的商人也好、使团也好,或者僧人也好,他们都会在这里进行居留。在隋代裴矩写的《西域图记序》里是这样记述敦煌地理位置的:“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这也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把敦煌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做了说明。

东来西往的各民族都会汇聚敦煌,他们也会带来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且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即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都在一个地方交汇过,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艺术。

跨越千年,为我们留下的敦煌文化石窟艺术最好的载体其实就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敦煌石窟群。敦煌石窟群范围比较广,不像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敦煌莫高窟,其实指的是敦煌境内大大小小的一些石窟群,包括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瓜州东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一共五个石窟群,加起来现在保存下来有812个。

1700643714289595.png

这其中属敦煌莫高窟的规模最大,现存有735个洞窟,而且延续时间最长,始建于公元4世纪,经历了十个朝代的营建,中间没有任何中断,一直到14世纪,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保存下来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现在敦煌石窟还保存有大概45000余平方米的壁画,2400余身彩塑,还有5座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


1700643761855302.png

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定义为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也是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1700644151727898.p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评判世界文化遗产,是有一套非常严苛标准的,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可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符合全六条标准。现在全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非常多,共有1100多处,符合全六条标准的可以说屈指可数,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一个是敦煌莫高窟,还有一个也在中国,是中国的泰山,是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还有一个是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及泻湖。这些都说明了莫高窟敦煌文化艺术很具有珍贵性、价值性和普世性。

敦煌石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很多没有去过敦煌或者不太了解的人都认为敦煌石窟不就是一个佛教石窟嘛,是一个宗教艺术圣地。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揭开它的宗教神秘面纱,它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首先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在敦煌出土的大量文献,还有保存下来的壁画,都为我们记录了中古世纪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700644187977178.png


这两件文献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两份地志,记录了当地的山川、地貌、河流、道路、驿站、寺院等,对我们了解古代敦煌的地理、历史,以及填补中国史的一些空白,都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1700644319701187.png

大量的图片记录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上图所示,是唐代一幅耕作图,画面上农夫扶犁,二牛抬杠,正在春耕;到了秋天的时候,农夫正在挥舞镰刀收割;上面还有扬场的场面。


1700644476234919.png

丝绸之路的繁华,造就了经济的繁荣。有文献记载,林林总总各种商铺鳞次栉比,非常热闹。在敦煌壁画中也找到一些缩影,比如有铁铺,还有酒铺,上面两位妇女在一个炉灶旁边聊天,炉灶上面一个锥形的器皿就是蒸馏器,我们知道中国的蒸馏酿酒;下面还有陶艺师傅正在制陶,就是陶艺馆;还有纺轮织布机,就是织坊和染坊。

1700644515581981.png

还有肉铺子,可以看到一个屠夫正在切割肉,挂起来售卖,其实和今天去超市买肉的感觉很像,非常有生活气息;旁边还有下棋的,下面还有如侧的。中间是刷牙图,中国人自古就非常讲究口腔卫生,早在《汉代·礼记》当中就有记载:“鸡初鸣,咸盥洗”,就是早上起来一定要漱漱口;在隋代《诸病源候论》里也有这样的记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所以“龋齿”这个医学名词在我们隋代的文献当中就有记载了。旁边是就医图,表现大夫正在看病喂药的场景。


1700644592398322.png

唐代的婴儿车,和今天的婴儿车从造型上来看很像。

1700644634541373.png

在学堂当中,老师坐在院子中间,一个孩子正在行拜师礼。旁边画面上表现的就是熊孩子不听话,老师在体罚他,手里拿一个戒尺在打他的小腿肚子,他的裤管是卷起来的。可能问为什么不打屁股?因为打小腿肚子更疼,而且还不伤骨头。


1700644757628186.png

在壁画当中还保留了大量运动方面的场景,有马术、举重、摔跤,还有射箭。最下面有一个小孩站在莲花上,手里拿一个像拐棍一样的小棍,手里拿一个球,这个叫步打球,其实就是今天曲棍球的前身。


1700644819499102.png

还保留下来了大量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商队的场景。


1700644883548539.png

1700644946720149.png

中国的绘画大部分是纸、绢的材质,再加上朝代更迭,所以我们在画史上看到很多著名大画家,像顾恺之等留世的画作几乎没有。但是敦煌壁画当中保留下来的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作品,可以说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中间是没有断裂的。尽管这些画家没有留名,但当时敢于画宗教题材的艺术家绝不仅仅是无名之辈,一定都是在当地小有成就的,甚至有一些可能都是宫廷画师和官家画师。敦煌石窟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代表中国美术史4-14世纪的重要成就,所以今天要研究中国美术史,敦煌是不能够去掉的一个部分。


1700645561814026.png

1700647274651215.png

另外,还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史和中西方音乐交流史提供了非常形象的资料。在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的乐舞形象,光乐器就有4500余种,这些乐器有一些是中国传统乐器,比如像古琴、阮咸、方响。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乐器,像大家比较熟悉的箫、笛子、笙等等,还有从中亚、西亚传过来的比如异域乐器,像琵琶、箜篌等等。

1700647313206602.png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舞蹈形象,既有中原传统舞蹈,也有异域舞蹈,比如大家熟悉的敦煌反弹琵琶,还有唐代非常流行的胡旋舞,在敦煌壁画中都能窥见一斑。

1700647355746846.png

1700647380605379.png

另外还保留下来大量的建筑形象,中国的建筑因为是土木结构,不易于保存,所以今天留世的古建非常少,在壁画当中可以看到大量形形色色的建筑,像草庵、民舍、寺院、学堂,甚至还有非常恢弘的宫殿建筑。除此之外,莫高窟还保留有五座唐宋时期的实物建筑,对我们研究古代建筑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1700647439886055.png

在壁画当中表现了很多人们生产劳作的场景,有很多工具在那个时候都非常具有科技价值,比如曲辕犁,又叫江东犁,因为操作灵活,方便转头,是当时非常先进的耕种工具。

1700647480256346.png

上图是一幅唐代星图,当时观测地点就在今天的西安和洛阳,这是迄今为止在那个时候发现的最全的一个星图,一共画了1359颗星,我们肉眼在北半球能够看到天上的一些恒星都被记录了下来。在欧洲的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他们星图中的星星是没有超过1200多颗星的,这也是体现了在唐代我国天文观测水平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程度了。

1700647535578292.png

很多年轻人都讲星座,其实星座最早源于古巴比伦,后来传到了印度,又从印度随着佛教一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和中国的天文思想相结合,莫高窟元代二十八星宿和黄道十二宫,可以看到上面的天蝎座、双鱼座、巨蟹座,看得很清楚。


1700647580922003.png

医疗方面,有像《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等。

1700647610185817.png

1700647634113761.png

中国有四大发明,其中一项就是印刷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有题记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后来又进一步发明了活字印刷,这是敦煌石窟中出土的木活字,不是汉文,是回鹘文的木活字,在旁边还可以看到活字印刷印刷的西夏文的文献。


1700647670390413.png

启蒙教材,九九乘法表,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背,唐代的孩子就背,和今天背的一模一样。旁边的《算书》讲的就是十进制,一些计算,还有测量的方法。

1700647707536017.png

敦煌石窟艺术不仅仅是我们想像的就是佛教石窟,其实它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晶和载体,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接下来,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敦煌石窟中的“天世界”了。

在敦煌石窟壁画当中保留有大量的美轮美奂、神采飞扬的天神,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飞天”,因为在很多古诗文当中,甚至在现在很多图片当中都能看到飞天。

1700647756485319.png

飞天到底是什么?究其本源,还要从《佛经》中去寻找答案。在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普曜经》,还有隋代的《佛本行经》,包括唐代后来很多经卷当中,都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诸天、天人的记载。关于“飞天”这个词最早在我们中国的文献中出现是在《洛阳伽蓝记》当中,“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后来在很多文献当中,包括一些文人的碑文、一些著作当中都有关于天人、天女的记载,比如在唐代的王勃在《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上就有这样的描绘,“山神献采,还栖承露之台;天女持香,即绕飞花之阁。”在白居易《画西方帧记》里讲到,“阿弥陀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天人瞻仰,眷属围绕。”从这些记载当中就可以了解到古人所说的天人、天女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飞天。


1700647795209335.png

飞天最初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一些古老神话中的天女、天人,后来被佛教吸收以后,成了供奉、侍奉佛的小精灵,在佛讲经说法时,他们就在天上歌舞、散花、奏乐、飘香,用来娱乐佛和供养佛。

印度飞天是什么样的呢?图片上是印度著名石窟关于飞天的浮雕,他们的形体比较健硕、饱满,而且基本上是两两一组,所以有很多专家认为这个表现的可能就是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是一对夫妻,在佛讲经说法时,在天空中侍佛、奉佛。


1700647831297750.png

当飞天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敦煌的时候,敦煌的艺术家经过自己的加工再创造,结合中国人的审美,又创造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神采飞扬的飞天形象,在敦煌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转型期、鼎盛期和衰退期。

1700647864674851.png

1700647885217513.png

1700647916562385.png

萌芽期更多的是早期一些洞窟的飞天,形体比较古朴,上身半裸,下身穿长裙,更多带有西域的特点,给人感觉非常粗犷、豪放。到了西魏时期,因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当时的北魏宗室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所以当时飞天就出现了中原式的风格,甚至是西域风格和中原风格同存一窟。这张图片下面是西域式的飞天,上身半裸,身如满弓,非常强健。上面是“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的中原式飞天,也是受到中原当时审美思想的影响,认为越瘦越好看。


1700647950866517.png

1700647977727025.png

到了北周隋代,飞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摆脱了西域式画风,完全以中原式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基本上飞天是成群出现,首尾呼应,色彩斑斓,而且无拘无束,任意飞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


1700648011762188.png

唐代更多受到宫廷仕女画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的飞天就比较工笔重彩,形象鲜明,源于现实又不失夸张与浪漫。他们体态丰腴健美,摇曳生姿,有俯仰之间欢呼散花的,也有一些奏乐器的,造型更加生动多样,感觉他们在虚空中遨游,好像在闲庭散步一样,更加生动自然,展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新境界。

1700648046820566.png

1700648071256231.png

到了五代宋元以后,基本上飞天进入了衰退期,也和莫高窟的开窟快要结束有关系,这时候飞天就出现了程式化趋向,尽管还有唐代的遗风,但是从造型上已经大不如前了。

1700648115421649.png

除了飞天之外,敦煌还有很多其他的天神,比如这个形象很奇怪,上身半裸穿短裤,身上长有羽毛,而且在耳朵两边有两个像兔子耳朵一样的东西,就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飞仙,据说可以长生不老,是不死之仙,在很多墓室里可以经常看到飞仙的形象,他手里持幡,一般是引领着人的亡灵羽化升天的。

1700648154743087.png


1700648181332932.png

还有中国天世界的自然神,风雨雷电,敲鼓的雷公,飞廉是风神,说他头似鹿,身有一双大翅膀,翅膀一扇就狂风大作;还有雨神、金刚杵劈电的电神。


1700648218422336.png

1700648238508640.png

还有中国创造天地万物的鼻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他们一般在墓室里面表现都是人首蛇身,在敦煌石窟中也一样,在他们的胸中还有一个大圆轮,里面分别画着三足乌和蟾蜍,他们又代表中国的日月神。 在中国很多文献中记载,经常会以鸟、兔子、桂树来代表日月神,在敦煌石窟当中大概有100多个洞窟都有表现这样的日轮、月轮、日神、月神的形象,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佛国世界的一种表现。

1700648279682015.png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欣赏到其他文化语境下的“日天”及“月天”的形象,这是莫高窟第285窟的日神和月神,在画面中的白色日轮内。有一位日天菩萨,头束高髻,有头光,身穿圆领上衣,面向东,双手合十,端坐在一辆驷马二轮厢车中。驷马两两相背,分别牵着车厢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奔跑,象征日天昼夜不停,巡视四方天界。在日轮下面,画一辆三凤驭车,好像正拉着日轮向中央龛的方向疾速奔跑。凤车上有一前一后的两各力士,其中前面一位手持一个盾牌,一手高高扬起似作驭车状;后面一位双手高举,正用力托着上方日轮,整个画面,欣赏起来充满了动感,与日天相对应的位置。画有另外一位形象,画面相对模糊,但大家应该可以看到一身头戴宝冠的人物,呈正面姿坐于一圆轮支撑的车厢内,双手交叉于胸前。车轮南侧还残存两只鸟头和翅膀的部分,这个形象应该是月天,月天形象下部所画的三狮车。在绘右月天形象的圆轮下面,由三只狮子牵拉着一辆车,车厢内有二身力士,一前一后,后者高举双手,托举着月天,与对面的日天的凤车力士相呼应。而在巴米扬石窟第111窟中同样也绘制有乘驷马车的太阳神和乘天鹅车的月神形象。

所以大家看到,多元民族文化对于“天神”的不同解读与表现在敦煌莫高窟中碰撞融合,交流互鉴,都表现出古代先民对于天空最浪漫的想象现实化的写照。

过去我们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很多古人对于天国世界只能存在于他们的畅想当中,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华儿女可以手握日月摘星辰。近百年来,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叩问苍穹,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非常长足的发展,甚至在很多航天领域也和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融合,有很多航天项目也取自于很多产生神话故事的元素,比如祝融号、嫦娥、羲和等等,这都是现代科技和古代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1700648337650553.png

一个国家要有文化自信,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驱动科技创新。一个国家科技是国家的强盛之基,创新又是民族的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反过来又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也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加注重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把科技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起来,共同服务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