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淳从敦煌耕读世家走出的油画家, 他的作品淳厚的让人落泪!
张淳,男,汉族,笔名沙柽,国家一级美术师。
情系大漠 艺通自然
——西部画家张淳的艺术人生 文 / 陡剑岷
张淳 男,汉族,笔名沙柽,国家一级美术师。1947年出生于敦煌耕读世家,祖父张志是敦煌文化名人。197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任安西县文化馆馆长、博物馆馆长、文物旅游局局长、甘肃省文化馆馆长等职务;曾任酒泉地区文联委员、美协副主席。
自幼酷爱画画,早期受到常书鸿、史苇湘、高尔泰等著名油画家的熏陶,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受到陡剑岷、娄溥义、王启明等教授的精心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毕生潜心于油画、水粉画的创作和研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家乡的山川风物,民族风情,其作品画风朴实、情感深厚、技法独特、气势磅礴。先后有十三幅作品发表于《甘肃日报》、《飞天》杂志等多家媒体;多幅作品入展全国、省级美术展;近百幅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和国内朋友收藏;多次荣获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
张淳是在大漠古道丰厚的文化遗存滋补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人如其名,淳朴厚道,踏实忠诚。1973年,张淳上大学时我就与之相识,他的作品《乘胜前进》和《日新月异》分别在《甘肃日报》发表和入选全省美术展览,给我留下了一位有艺术前途青年的印象。
张淳先生素描像
张淳作品 和政秋景50X65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他的家乡酒泉地区安西县(现瓜州县)文化馆工作,此后,我不断在报刊上,展览会上看到他的作品;听到他被任命为文化馆馆长、博物馆馆长,旅游局局长等职务的消息,最后被省文化厅选拔任命为甘肃省文化馆馆长。但对他工作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
张淳先生在家乡阳关写生
张淳作品 长河落日40X120
2008年秋天,我有幸与已退休了的他和几位朋友到酒泉地区写生,我们不单去了莫高窟、榆林窟、嘉峪关等著名的旅游点,而且去了大漠深处、祁连山下的一些偏僻农村、文化古迹遗址及当年知识青年的下乡点等地,遇到了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和领导。每到一地,他们对张淳都心存感激和抱着由衷的敬意。粗略的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张淳的帮助。这种帮助包括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与培训,使他们有机会上了大学,走上了美术工作的道路;解决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关键性困难,如介绍安排工作、帮助解决农转非问题、职务提升问题、创业资金问题等等。
张淳(左)和段文杰先生(中)等合影
张淳作品 天窗眼秋色50X65
他帮助过的一位农民,在大漠深处扎下根来,独家孤处,现在已有了几十间房屋和一大片草场绿地,还有湖泊、农田。我们去时大树参天、瓜果飘香、牛羊成群、池中鱼虾欢游。不但如此,他家还有一座自用的水电站。见到张淳带着我们到来,他十分高兴,盛情款待我们食宿,向我们介绍张淳帮助他建立基地的经过。还有一个基层旅游点的领导,用十分感激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张淳是如何把他从一个农村青年培养成一个基层单位的领导。他帮助过的人中,有的已成为地县文化工作的领导人,而且在专业上有学术成就。这才使我知道了张淳在基层工作中付出的心血与汗水,由此而显出宝石般的光辉,他的为人深深感动了我这个历尽沧桑的老人。须知他长期地、一贯地情系大漠,热爱人民,同情弱者并无私的付出,是很不容易的事,是值得尊敬的。
张淳先生和陈伯希老师(左)合影
张淳作品 静静的榆林100X160
张淳的艺术,和他的为人一样,质朴纯真。大漠戈壁、古道雄关、石窟宝藏熏陶养育了他;汉唐先贤,明清英杰以及西路军的忠烈滋补感染了他;他的勤奋钻研和深入生活、坚持写生成就了他,使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气质,大气而雄宏。表现榆林窟的两幅油画创作《静静的榆林窟》和《夕照榆林窟》就具有这种特点。画作上,河西特有的山崖,突兀在画面之上,历经千年,内藏佛教艺术的壁画与雕塑的洞窟,整齐有序的排列在悬崖峭壁之上,通过佛塔与僧舍的点缀,更显出壁立千仞的壮观和洞窟开凿的艰辛以及所藏壁画的珍贵。榆林窟是瓜州最大的石窟,张淳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倾注在以榆林窟为主的一系列河西文化古迹遗存及大自然风貌上,用笔用色,严谨有度,深得油画精要。因此形成了画面光感强烈,空间深远,色调明快,主题突出的效果。
张淳先生(右)和娄溥仪老师在锁阳城合影
张淳先生(左)和陡剑岷(右)、王启民老师合影
张淳作品 莫高窟之晨50X65
他也画了莫高窟的壮丽风光《莫高之春》,十里危崖在大幅度透视缩小的角度下,由近及远,伸向前方。布满危崖绝壁的洞窟,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崖面上,九层楼被簇立在中央,突出而巍峨,有高耸入云之感。他还画了莫高窟全景《莫高窟之晨》,蓝天白云之下,连绵的沙山,无边无际。莫高窟这片神奇的绿地上,大树参天,苍郁深邃,九层楼高出于林带之上,众多石窟,若隐若现,显出在雄浑莽苍之中的无限神秘之感。还有《塔尔寺》表现的是锁阳城古塔遗迹,《肃南风景》表现了祁连秀色,《胡杨深处》表现了胡杨雄姿,《瓜州七月》描写了长城内外沙漠中的瓜田。这一系列油画,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了作者的大漠之情,故里之爱,使我们看了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张淳先生写生照
张淳先生(中)和与呼喜江、高山、梁雄德、杨和平等人士合影
张淳退休后,免去了事务的繁忙,专心于绘画写生与创作,足迹遍布省内外,画了不少优秀的风景画。《黄秥子河》高山巍峨,秋树高耸,清池澄澈,一派美景在画家笔下呈现出来。《和政秋景》青山如屏,古树苍郁,几栋农舍在已收获的农田尽头呈现出来,承受着阳光的照射,平静安详,生机盎然,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真想居住其中,以避城市的喧嚣。
张淳先生全家照
张淳作品 丁香花50X65
除风景画之外,张淳还善于表现静物。有一次我到他家中去,一进门看到墙上挂着一副《丁香花》,只觉得满屋清香,光彩照人,我不禁感慨万端。张淳虽已退休,但他并不是“老人”。特别是他的艺术生命正在兴旺时期,他的画为许多人所喜爱,他正走在一条艺术康庄大道上。
(此文为《张淳画册》序文。作者:陡剑岷,1929年出生于甘肃临潭,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
iiiiiiiiii
张淳 绘画作品欣赏 序文
张淳出生在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自幼便受到莫高窟灿烂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敦煌地处大漠戈壁,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浓郁的艺术氛围早早的打开了他心灵的窗口。在他青少年时代曾受到常书鸿、史苇湘、高尔泰等艺术名家的教诲,给他后来的艺术之路打上了敦煌文化深深的烙印。
张淳于1973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受到陡剑岷、娄溥义、王启明、唐俊卿、杨国光等教授的亲自指导。在校期间,其水粉画作品《乘胜前进》首次在甘肃日报发表,年画《日新月异》入选建国二十六周年画展。
张淳先生(右1)与陈伯希、陡剑岷、李宝堂、林斌等先生合影.
在创作中,大漠戈壁、巍峨祁连、丝路石窟、古道雄关、民族风情都成为他汲取营养的素材,通过理性的思考也就成为他笔下挥洒的主题。其作品多次入选美展并发表于国内主要媒体上。1977年国画《野营路上》、《阿妈,我在这里》入选甘肃省庆祝建军五十周年展览;1983年油画作品《长河落日》和《暖流保春花》入选甘肃省美术作品展览;1984年油画作品《静静的榆林窟》和《瓜州七月》入选甘肃省建国三十五周年美术作品展……。
我认识的张淳与他的名字一样,淳朴、厚道。由于工作勤奋和对艺术的执着,2001年从瓜州文物旅游局被选拔任职于甘肃省群众艺术馆馆长,这无疑给他在艺术交流与探索中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他在冗繁的事务性工作中坚持笔耕不辍,绘画技艺得到不断提升。2007年退休后掌灯读书,深入生活,负笈写生,潜心作画,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从而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体验与追求之中。他所创作的多幅作品参加省上展览,部分作品被国内朋友及美术馆收藏。
张淳从容、淡定地处世,平朴、清纯的表述,这种内敛和藴存的力量同样能够震慑人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希望张淳先生再接再厉,用浩然之气与清纯宁静取得新的成就。
二零一二年六月
(此文为《张淳画册》序文。陈伯希,1922年11月出生于山东潍坊,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原甘肃省美协主席,甘肃省书画研究院院长,国内知名书画家,享受国务院津贴。)
夕照榆林窟(甘肃日报1980年10月26日第四版)50X140
瓜州七月110X160
郎木寺秋天90X120
高原雪景80X100
冶力关湖80X120
雾锁莲花80×100
西递村口80×100
黄山脚下80×100
丝路留影100X140
李卓然、李先念与榆林窟道长120X200
胡杨深处50X65
祁连人家90X120
炳灵之晨 96X146
冶力关河80×100
和政秋景50X65
吐鲁沟深处50X65
山村炊烟50X65
浪柴沟 50X65
塔尔寺50X65
瓜州桥子千年堤坝50X65
桥子东坝50X65
冶力关连珠桥50X65
冶力关小景50X65
康多景色(1)50X65
康多景色(2)50X65
康多景色(3)50X65
青海门源(1)50X65
青海门源(2)50X65
青海门源(3)50X65
青海门源(4)50X65
水粉写生30X40
莫高窟
乘胜前进(宣传画)甘肃日报1975年1月26日 第四版40X55
水粉写生
敦煌莫高窟品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