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成 复原敦煌莫高窟唐代精华窟

缘起 

今年元旦前后,我在台北跨年旅行。经朋友介绍有幸结识了台湾鹿野苑艺文学会的创始人吴文成老师。原本以为会出于礼貌,大家简单聊几句,却没想到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我和吴老师的话题从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人生哲学,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等等多个话题不一而足。回北京后,我想,这些宝贵的思维碰撞,为什么不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呢?也许,某一个话题点,或者某一句话,再或者是吴老师本人的经历,能给您一点点启发。

见山是山

初次见到吴文成老师,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老先生是我父辈的年纪,却显得非常硬朗,但又有台湾本地人的那种斯文气质。

吴文成老师参访印度爱罗拉石窟

吴老师出生于1957年的宜兰乡村,祖籍漳州。他从小就生长在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内,中华民族尊敬天地自然、缅怀祖先、敬老尊贤、纯朴借鉴和四维八德的传统生活习惯,贯穿了他60多年的生活之中。他经常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他的根,是他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依托,不管在哪里,因为这种深深的文化烙印,他很自豪自己是个生长在台湾的中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吴成文受到其二哥的影响,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古典文化、美术及佛教文物考古等工作。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魅力深深地折服了他。自那时起,吴文成就开始系统研习中国古代文物、美术及工艺品,例如彩陶、古玉、青铜器、瓷器等等。在这么多艺术类别中,最吸引他的就是发源于印度犍陀罗地区,并逐渐传播到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吸收融合并发扬光大的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那些佛像真的太美了,每一个时代,不同的地区,造像都带有他们自己的风格。而且这些风格特点,都能看到前朝、所在朝代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有鲜明特征的作品,还能影响到后世的艺术与文化。每一个佛像都是一把打开历史时空的钥匙,让人真是欲罢不能。”吴文成老师谈起佛像,就会情不自禁地笑容满面,那种由心底生发出的喜悦,也深深感染了我。

印度犍陀羅佛坐像(公元2-3世纪,片岩,高75厘米)

麦积山石窟-第44号窟主佛-西魏

在研习和欣赏佛像的过程中,吴老师认为佛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形式还有深奥的哲学层次,是世界公认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佛教汉代就传入中国,与儒家思想、中国原生的道教文化,很好地互相融合,佛教文化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了,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都有这样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在吴文成看来就像是见到了一座须弥山,高大而神秘,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虔诚地探索和攀登,不是征服更像是朝圣,吸取能量,这座文化大山也成就了他后面的志业。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海峡两岸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顺畅。吴文成经常来到大陆参观访问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以及各大佛教石窟及寺院。在吴老师的足迹之中,有一个地方留给他最深的印象,也就是这个地方,让他做了一件至今看来都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是敦煌。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见山不是山】 

“1989年,我去敦煌认识了敦煌研究院的赵声良博士和谢成水教授。在参观敦煌石窟的时候,看到那些不同朝代创作的佛像与壁画,我真的非常感动。那一次敦煌之行,我的心中种下了一个梦想——我要复原(复刻)一座敦煌唐代佛窟。这个想法驱动着我,就像一个命中注定要完成的人生使命一样,让我的心中总是想着这件事。最后真的用了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万难,把这件事情做成了!”

90年代,吴文成老师已经将大陆的几大石窟一一走遍,他被形式各异、造型或精美或雄浑的佛教艺术,深深感染。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集合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兼具艺术性、文化性、教育性、宗教性等特征与功能,将中国佛教文化最鼎盛的唐代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么珍贵的文化财富,远在台湾是很难看到的。一般台湾民众想一睹敦煌壁画及彩塑佛像的风采,那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何让敦煌文化艺术展示给台湾的民众,让更多的人观赏、学习,这真的是件很有意义且造福社会的事情。吴文成老师那个时候心无旁骛地做起了敦煌佛窟艺术的复刻工作。他与谢成水教授共同讨论,大家花了很长时间、很大的精力,才完成了一座完整的敦煌唐代精华佛窟的制作。这座神奇的复制洞窟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让吴文成时隔20年后依旧津津乐道、念念不忘呢?

药师七佛经变画(复原图) 

敦煌唐代复原佛窟特点之一:无中生有,博采众长 

敦煌唐代复原佛窟精华版石窟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存在,而是由莫高窟多个唐代洞窟中最优秀的作品组合完成。从外观来看是唐代典型的覆斗形洞窟形制,里面陈设的彩塑佛像和壁画都是从不同洞窟的作品中精心摘选进来的,这个复原作品可以说将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精品汇集在了一起。 

例如:主尊佛来自328窟,佛陀两旁的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左右胁侍菩萨、天王力士是著名的45窟的造像复刻。壁画选择的是唐代220窟南壁的阿弥陀佛经变画、北壁的药师七佛经变画、东壁的阿弥陀佛经变画。藻井选择的是唐代329窟飞天藻井。 

复原窟里所有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修饰复原的,吴老师和艺术家们一起查阅和研究了大量资料,将原本掉色、变黑、缺失、模糊不清的作品,一点点复原回去,呈现出了佛像和壁画原有的古典样貌,给观看者最完美、最完整的视觉效果。

复原后的敦煌莫高窟唐代精华窟作品

敦煌唐代复原佛窟特点之二:匠心独具,精彩呈现 

这件复原作品的都是艺术家们亲自手绘完成,展现了非常高的技术和艺术造诣。彩塑佛像并不是真的泥塑像,而是采用了传统的脱胎夹纻工艺做出的。这种工艺技法简单说就是先用泥或者石膏塑一个形象,在这之上包裹住苎麻和福建特有的大漆,再把里面原有的模子取出,就呈现出一个既轻便又坚硬的壳,最后再进行彩绘完成。壁画也不是在真的墙壁上画的,而是用安徽特制的厚宣纸,先画白描,然后用矿物质颜料一层一层晕染工笔重彩。这样做出来的复原窟,有着坚固、轻盈、便与运输、不易损坏的特点,可以比较容易地在不同地方进行展示。在展览的时候配备现代的灯光效果,地面上铺上莲花砖,将壁画和佛像按照规定的位置进行摆放。当人们来观赏的时候,一座美轮美奂的唐代复原窟就这样呈现出最美的样子,也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件洞窟的复制作品,耗费了吴文成老师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但是他一点儿都不后悔。当年很多人对他说:

“你不可能完成,这太难了!”

“做这个有什么用?”

“这个事又不赚钱。”

 ……

吴文成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了当年在敦煌莫高窟前面对自己内心的发愿。幸好,他没有辜负命运的安排,也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仰,让这样一件伟大的作品从一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这件作品曾在花莲慈济静思堂、高雄佛光山、宜兰传统艺术中心、新竹永修精舍等地进行巡回展览,获得了不小的轰动。当时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感动不已,也让更多的普通台湾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和辉煌的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坚定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吴文成老师(右)与谢成水教授(左) 

布展复员后的唐代精华洞窟作品

吴老师在回顾这件复原作品的时候,感慨良多:“当时胆子真是很大,而且很执着很投入。这件事是20年前做的,要是换在现在,我很可能就做不成了。所以,有梦想是好的,有了梦想就要去努力实现,不要管多少人反对,也不要管有多少艰难险阻,做就是了,坚持了心中理念就能成!要是因为害怕、担心、犹犹豫豫,只把梦想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梦想真的永远只是一个梦了。” 

一座文化的山远远看去,很高、很远,似乎不可逾越,但是在攀爬的过程中,这就不是山了,而是路,一条自己探索出来的道路。吴文成在文化学习与传播实践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实现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你我皆凡人,但在平凡的一生中,做出一两件可以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别人的事情,此生无憾。

【见山还是山】 

多年来,吴文成先生都在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工作。2002年8月,他从印度佛教圣地巡礼回台湾不久,就成立了“中华鹿野苑艺文学会”的公益组织。来自文艺界、教育界和宗教界等各个领域的有识之士集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佛教艺术等方面的普及推广工作。 

吴文成和他的中华鹿野苑成员,共同学习以儒释道为主要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读书会、佛教艺术普及课程、演讲、座谈、国内外游学(参学)等活动,让不少普通民众亲身感受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重新学习和树立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吴文成老师参访印度巴贾石窟(公元前2世纪 

吴文成一直很骄傲地说自己是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成长起来的,所以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深植血液中。推广传统文化和佛教文明,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做的,他曾经累到疾病缠身,但每当他遇到艰难的时刻,他就将心沉淀下来,把毕生所学的一切化作一份愿力和毅力,来慢慢克服重重难关。吴老师笑着对我说:“我现在是以感恩的心,来学习并推广传统中华文明,回馈社会。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 

吴老师多年来的文化推广实践也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其中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2016年的河北幽居寺被盗北齐佛头荣归故里。这件事当时震惊海内外,并得到了政府和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著名的宗教界高僧星云大师也为这件事亲笔题字“金身合璧两岸情,佛光普照一家亲”。很少人知道这件北齐佛头的归还始末,其背后的重要推手正是吴文成老师。

北齐赵郡王高睿在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在今天河北灵寿县幽居寺恭造了三尊大佛佛像,却没想到一千多年后的1996年,佛像的佛头竟然被砍掉盗走,流失海外…… 

几年后,吴文成偶然在海外的私人收藏家家中看到了一尊庄严的佛头像,早年研习古典艺术和佛像艺术的吴老师一眼就看出这尊佛头像不一般,而且很惊奇这么精美的佛头,到底是从什么寺院古迹中流落到海外的呢?这个疑问在他心中打了一个结,为后面埋下伏笔。

海外私人收藏家中的佛头像 

2014年5月上旬,吴文成参观河北省博物馆,正好看到了一尊没有头的佛像正在展出,而旁边摆放了它曾经完整的旧照,当初的疑问浮出水面,吴文成瞬间了然于心。他后来经过对佛身、首图像的严谨比对研究,认为这件偶然发现的佛头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幽居寺被盗的那尊佛头。

河北省博物馆展出的一尊没有头的佛像

北齐佛像被盗之前的旧照

吴文成老师和善心人士沟通讨论后,希望能由台湾的佛教界和大陆文物保护单位一同促成两岸文化交流的大事,让这尊失而复得的佛头像荣归故里。以此作为海峡两岸民间佛教交流、文化推广的契机。因此,吴老师将这件事的始末与高雄佛光山的星云大师讲述后,得到了星云大师的认可和支持。一场海外流失佛头回归的大事,就这样稳步开展起来。

吴文成老师(右一)将此事告知星云大师(左一),星云大师十分重视 

2014年7月31日,国家文物局组织鉴定组专家从大陆专程赴台来对佛头的真伪进行专家鉴定,吴老师与台湾的学者也参与其中共同研究。经过专家门的鉴定,这件佛头果然就是当年遗失的河北幽居寺北齐佛头。

吴文成老师与大陆专家共同鉴定佛头像 

2015年5月23日,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一场隆重而庄严的佛头捐赠仪式吸引了海内外上万名信众、媒体、政府相关单位等参与。活动现场,吴文成老师一直默默在幕后,见证这个佛首荣归的历史性盛况,内心充满了激动与欢喜。 

2016年春,北齐佛头终于回到了祖国故土,先是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进行特别展出后,顺利回到河北省博物馆,完成身首合璧,被视为国宝永久典藏。

完成金身合璧后的复原佛像 

北齐佛头归还故里一事,极大地促成了海峡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对于佛教文化精神的认同感,以及对于国宝失而复得的文化自豪感,全国自上而下自发地倡导弘扬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文化。而台湾星云大师在高雄建设了佛陀纪念馆,也是弘扬中国佛教文化与精神。海峡两岸同心协力完成佛首荣归,成为了文物保护重要案例的典范。吴文成老师非常希望透过这次成功案例,能集合海内外对佛教文物关注的华人,共同成立“中华佛教文物回乡”活动,让更多流失在海外的中华瑰宝能够平安回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精神在吴文成的世界里融为一体,他到处讲学、传播,还积极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陆的一些博物馆做志愿者,为普通观众讲解佛像艺术。同时,他和他的中华鹿野苑也在向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普及。让宝贵的中国优美传统文化,扎根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灵里,启发他们继续将文化的血脉传承下去。

吴文成老师在复原唐代佛窟现场讲解精彩壮观的经变画

吴文成老师登上了一座文化的山,但他发现,这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条叫做中国文化的巨大山脉,幅员辽阔,绵延不绝。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能用平凡的一生专注于此,吴文成内心无比平静欢喜。他愿意用余生继续走下去,攀登更高的山,为年轻后辈铺更宽的路。让中国的文化精髓一代代传下去,启迪当下的人生,促进社会的和谐。

【尾声】 

在与吴老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深受鼓舞。作为80后的我,也常常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艰难的抉择,踽踽独行。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用物质和虚名捆绑自己的生活,还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安安稳稳地做一份工作,还是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更大的价值?其实,我也经常徘徊不前,举棋不定。很佩服吴老师能够因为对传统佛像艺术的感动而发愿行动,就将敦煌莫高窟唐代作品整合为一件精华版复刻作品;也很佩服吴老师几十年来为中国文化、佛教艺术文化的传播所做的不懈努力。 

一辈子很长,长到要遇见很多人、经历太多的事;一辈子很短,短到没办法和每个人好好坐下聊一聊,实现自己心中的一两个梦想。 

感谢吴文成老师的付出,也感谢吴老师能与我分享那么多的人生体验和内心感悟。再一次要向那些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和努力的人们,是你们将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往下面延续,发扬光大。 

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您,能有一点点共鸣,用我们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点一盏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